
Marina Carmel Cindy
以整全生態學視域解讀聖十字若望神修
加爾默羅會聯合國氣侯變化大會聖座代表團代表,氣候變化緩解高級顧問,以及西班牙主教團整全生態部門主管,加爾默羅會士愛德華,阿戈斯德神父,曾以加爾默羅會士聖十字若望生平軼事和著作看出:主愛人不辭勞苦謙卑事工,默觀個人與萬物,默觀主內關係。聖十字若望是本世代俗稱的「高敏族」及「思想前衛者」。阿戈斯德神父表示聖十字若望從不掩飾單純的心尋覓主。 聖人在囚時,被邀撰寫詩篇時,他擁有超然若見的能力,以雋永的文字,筆下大自然及人世情懷。詩中表達主為人承擔人犯罪所帶來的創傷,走進人群中,以苦難自我通傳。因此,聖十字若望主動以十架作命中旅途的錨,委身並也以十架作修道的名字;聖人看到基督所懷的心情,為承行主旨謙卑自下,倒空自己,堪受繼承基督高於一切命號下之恩許。縱然聖人與主基督在現世中被遺忘,我們在靈內如何在憂苦中,警醒地脫去偽善,經驗並呈示主愛臨在的標記? 為移除心瞎的阻礙物,好讓屬靈經驗成為養分,獲得滋養,聖十字若望以野花山巒比作靈內的不自由及誘惑。我們現世中,自幼習慣往外界索取:如在消費物質主義主導的世代,我們自少學習捨棄。我們不認識信德是靈內的黑夜,我們心目被世物及價值觀所蒙蔽,肉眼有限,看不見自然萬物中主的面容與真光。我們埋怨主的缺席,但會否覺察自然萬物,在四季交替的韻律中,呈現出奧妙的生命節奏,便是主不斷工作的呈示。因為靜默是主的語言,生命是主的恩典:聖十字若曾經收到眾多邀請,令生命變得忙碌枯燥,懇求主賜望德從中釋放,否則生命並未為主善度。 萬物生長過程啟見我們屬靈的成長:由主播種於心內,等待發芽的佳期,即尋覓主的過程。當中有苦有甜,但主救贖我們的許諾,讓自己學習豁然交托主前。望德所需的燃料,需要我們為主謙卑自下;包括明認上主,誠樸主前,倒空後求主充盈。我們的生命以愛主的火燃燒,重塑成長,結出主愛的果子。 在聖十字若望的靈修觀中,我們失望,多購物或少去愛,實是不清楚靈內對主的渴求。心思過度活躍,感官未能純為主開放而克制。引致身心受苦,靜定主內是出路,我們能為主成為其他樣式。繼續主內的生命循環,生生不息。「為主追求聖意,為聖女德蘭亞維拉是至死不懈。從內心沒有的虔誠,總不要表現在外,但總能隱藏內在的虔誠。」我們反照人前是主的面容呈示,也視乎我們心神切願,為主任用盛載。讓主成為我們的目光,繼續福傳的燃料。由個人主義的心瞎,到愛團體、愛萬物促進整全生態。聖十字若望帶領我們聆聽彼此之間的需要,而不是埋怨,高傲、嫉妒與批判。這是主的工作與考量。聖十字若望喜歡陪伴主內與他相遇的毎個人,聆聽他們及為他們服務。聖人也花不少時間從事簡單檢樸的工作,放下身段,靜定倒空尋主,單純為主愛人。這啟廸我們「Less is more;單純誠樸特帶來豐盛。」邁向人與萬物,整體生態互動成長,生活上互相學習建立具持續性的共融,和諧潛在關係的發展性。單純侍主的動機,如聖像畫般淨化心靈之窗,靜定中讓萬物覓得主芳蹤。大自然確實教會我們:回歸父懷,與主契合。也是聖十字若望所持的基督化心懷,愛護這片天父的大地。塵世中,人為關係的缺裂與苦難,物慾的克檢,重視善待世人萬物,平等與和諧。非自我中心的操控。注視主在世界上各物種生命中的美善,明智消費不侍二主,默觀主愛萬物,與自己的可持續連結。好讓我們被聖神充盈聖化,因愛被燃燒,為主愛人,不怕犧牲。讓各人及自己的十架,亮起知足喜樂,滿有希望的火焰。讓我們學習聖女大德蘭亞維拉般:以謙卑及愛,迎麈世中天國的流動。「為了得到靈性上最卓絕的寧靜和平安,這是必須的。上主的愛在純潔與單純的靈魂內,幾乎是不停地在工作著。」聖十字若望。求主賜心目復明光照,得見祂的工作美善,學習面對靈內的黑夜,與萬物朝主的國邁進。 |
聖髑與聖像畫
本年度七月份,天主教區舉行聖髑敬禮活動,聖髑亦見置於聖像畫中。可能有不少朋友心中存疑:為何要把聖人的部分遺體或遺物展示?教內有何信仰理據支持?為我們神益有何影響? 在聖經列王紀下13章21節記載殯儀隊伍因遇襲擊,驚恐下把遺體棄置於先知以利沙(厄里叟)墓內,死者復生了,意即上主會藉聖人的遺體承行祂的旨意及恩典。而使徒行傳5章17節亦記載,彼得的影子也可在主允許下治病,意即主允許指向祂有形之物,尤其聖人的遺物,在主垂允下也能彰顯主的恩慈。由於傳統聖像畫,尤其由被委任的聖像畫員及聖長抄寫的,在熱心教友敬禮下,不時會傳出醫治的神蹟,或聖油流出,成為信徒眼中,上主臨在的可見信仰標記。聖髑放在標誌著道成肉身的傳統聖像畫中,配置合宜,情理兼備。 看到有形的標記,我心內看到的是甚麼?是主的醫治和憐憫?或是嫉妒與疑慮把我們的眼睛蒙蔽了?即使主耶穌在世上亦不受同鄉歡迎。經師們以己利不接納主,以自己的理解及用意詮釋聖言,把私慾包裝有形的人與事,依人有限的理解作合理化。以上卻未能恰如其份,把主真理的原貌呈現人前。這樣的美物,有形可見,卻教人看到主嗎?或是疲乏的自我呢? 事實上,主是否真的必須有我們的幫忙才能傳道?非也!皆因在傳道,感召中,人才能與主更相似,更相近。因此,我們傳道,証道也該當心,我們傳道的動機是否純樸如鴿子,單純為讓人認出主愛?這樣我們在被主駕馭時,傳道得人多少,不倦不困。証道時,常感得力,滿有平安。正如聖女德肋撒里修(聖女小德蘭)說:一切我們以愛主愛人而為的小事,主一一看在眼內。 加爾默羅會會士及殉道聖人泰特班士馬神父,是第一位以記者及神學家身分封聖。身為荷蘭人,樂於與弱小殉道於集中營中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聖人封聖時說道:「聖人以愛回應憎恨。」愛是我們歸向上主的指南針,上主是我們強大後盾與磁場。聖人在臨終時,保持沉靜,以有形的念珠,軟弱的身軀,懇求上主,以無形的愛陪伴他,寬恕殺害她的人。 作為基督徒,不論聖泰特班士瑪是神父,是記者,又或是聖本篤,聖方濟,大聖若瑟,聖安東尼,及聖母瑪利亞⋯⋯也畢生以愛,去愛人侍主。眾聖人竭力步武基督的芳表。主給我們的償報記在天上,償報昇價百倍,頓成直指永生的階梯。在世上,主讓我們在愛中歷煉,淺嚐經驗主基督在世苦況,為的是加深我們與主生命中的結連。苦盡甘來的愛尤其柔韌,振奮人心。體現主愛的暖心軼事,教導人靈為主開放,被主聖化裝備,得以攀上屬靈的聖山。我們準備好出發,欣賞主以愛創造的一切,祂深愛我們所賜的平安嗎? 。 |
近在咫尺的愛
我們會前往主懷並居主內?我如何經驗這許諾? 聖像畫與觀賞者成為祈禱圈,這是主祈禱的邀請,「到那日,你們就會知道我在父裏面,你們在我裏面,我也在你們裏面。」(約14:20)因主先愛了我們,我們能力的有限,不能在親見主的光榮,但主會透過主基督,和我們能力能領受的方式,以非世物質自我通傳。正如聖十字若望說:「主不在世物中,放下世物的念慮,便找到主。」禱告時我們在意對象是主嗎? 我們有聖靈的恩賜,我們才能了解聖言,好讓我們能準備默想及靈閱。「我要求父,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,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。……但保惠師,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,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導你們,並且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。」(約14:16,26)宗徒在聖像畫中指向聖經及主旨。我們作什麼才會醒察到主的親臨與己慾之區別?我們的言行動機是否悅樂主?有見我們怎樣的言行,便把我們認識的主展示人前。這是福傳與主愛傳遞的關鍵。我們擁抱聖言的方式,不單持守在心靈深處,更以善行邀請,倒空心間,迎主寓居。 在分享主愛的同時,經驗主的自我通傳。人渴慕主的心神切願,在分享中,靈內被喜樂滋養。是主宜居之所。「他就是真理的靈,是世人不能接受的。因為他們既看不見他,也不認識他;你們卻認識他,因他常與你們同在,也要在你們裏面。」約翰福音14章17節的聖像畫背後指向主的一套神學語言。不只是知識,也是與主更深的契合。聖像畫在歷史中被誤解誤用,平反源自人尋找主面容的堅持。聖像畫是主基督道成肉身的標記。觀照日常:當人對事物接觸久了,習以為常,便容易忘記它的獨特性,與自己和人的連結。在加爾默羅靈修中,萬事萬物中見到天主,包括遇上世事上的焦點與角度,不在於擁有物質多寡。聖經中主基督的現世道別,人的理解可能是身體及情感的道別。但主對我們的愛,是超越物質的掛累,卻連結人的自由意志,成為超越時間界限,連結身心靈的信念。基於愛的厚重,我們願意完全代入思念的人——主的視域。我們的聆聽,也變得細膩深入,與主心意相通。我們亦樂於沉浸於與主相隨的時間。「主與我們同在」是信仰的依據,我們何時何地也樂於被主愛擁抱,以祂的角度行善,悅樂祂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