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在雙月刊

3
李靜儀

「自我認識」與「生命更新」

上期我們簡述了四世紀的沙漠教父艾瓦格略(Evagrius)與十九世紀的心理學家榮格(C.G. Jung)就人類被奴役,不能活出真正的自由之洞見。我們或許已經擁有外在的自由,但正如艾瓦格略說,某種像「魔鬼」般的力量盤踞著人的思想,奴役著人的心靈,令人失掉了內在的自由而不自知;而榮格則稱這股力量為「陰影」,是一股因生存受到威脅而生的恐懼之負能量。這能量隱藏在人的潛意識裏,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價值觀,塑造了我們對上帝的印象,也塑造了「自我」、或我們對自己的印象。「自我」影響著我們的情感,左右著我們的行為和生活。「自我」的能量一方面保護著我們免受傷害,但同時也令我們無法「自由」地活出真實的自己,成了我們生命成長的絆腳石。

艾瓦格略深信生命成長是場激烈的屬靈爭戰。但人類並不孤單,因為賜生命的主會差派天使來幫助敬虔的靈魂,在他們祈禱讀經時光照他們,並賜下啓示去校正他們觀念上的謬誤,幫助他們逐漸領悟生命的真正意義。而能夠勝過這股強大、根植在我們深層意識內之負能量的,就是沙漠隱士、本篤僧侶和歷世歷代的靈修祈禱者所委身的默觀祈禱了。

默觀祈禱是生命之旅程,帶領祈禱者離開虛妄、走向真實與神聖。要離開虛妄,首先要有能力碰觸到真實,要能夠意識到那狡猾、會誤導我們感知的「自我」,因此傳統的靈修進路「煉」「明」「合」從「煉」開始,清理我們洞察之能力是第一步,就是煉淨那阻礙我們走向真實的「自我」,在這煉淨的過程中我們會認清「自我」,也會遇見那位藏在深層意識內、安靜的靈性之我,或是「真我」。也許我們會認為這認識自我是純心理學上的問題,與靈性和生命成長無關,然而、將心理學和靈修學視為兩種完全獨立互不相關的學科,卻是錯誤的觀念。心理學涉及心智和靈性,而靈性則是靈魂之呈現,三者原為一體。祈禱者如果忽視心理的層面,默觀祈禱就有可能成為一種追求某種虛幻平安的操練,我們可能會將自我的力量壓抑,令真正的成長變得不可能。

認識自己與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緊密相連,正如記錄在若望福音10章10節中主基督的教導,祂說:「我來了,是要叫人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」透過默觀操練去重尋真我並非逃避現實,這不是自我沉溺,亦非自戀,而是一段在神聖之懷抱中,意識為祂所煉淨,靈魂逐漸碰觸到真我的旅程。如果我們對自己無知,便會為破損的自我之需求所奴役,成為慾望的囚犯,要擺脫創傷的負能量,唯有意識到這些創傷,並讓聖神來幫助我們。唯有上帝才能治愈創傷,並減輕這操控著我們的負能量,我們才能成長,活出真正的自由。自由是在沒有自我的期望壓力之下,在沒有隱藏動機之中,就當下的情況,按能力作出單純的回應。我們可以自由地運用所有的資源,包括我們的直覺,去暢飲宇宙之大愛和智慧的泉源。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愛人如己,活出愛並令自己心滿意足的生命。

默觀祈禱的寂靜促成了這認識自己和認識上帝的旅程。我們解開「自我」的綑鎖,專注聆聽聖神在我們深層意識的聲音和引導,容讓衪更新我們的生命。我們學會了以愛去聆聽,也意識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和人類終極的盼望。

行動與自由

上期的文章引述了路加福音中馬利亞、馬大和拉撒路的故事, (註1)解釋了為何將馬利亞和馬大比喻為人類「存有」的兩面,而拉撒路則比喻為「行動」因「默觀」調較,漸漸與「存有」融合,邁向和諧共處之進程。默禱者在重獲自由的過程中,「行動」也彷彿像手腳裹著布,臉上包著手巾從墓穴出來的拉撒路,而這從「墓穴」到「自由」的旅程,將會是十分漫長而且險阻重重。

究竟是甚麼力量奪去人類的「自由」,將我們捆鎖在「墓穴」內呢?活在公元四世紀的信徒對天使和魔鬼的力量並不存疑,他們完全相信魔鬼的「鬼生目標」是毀滅和奴役人類,定意要阻止人類獲得「自由」。當代著名的沙漠教父艾瓦格略(Evagrius)教導,人要獲得「自由」就必須努力與魔鬼作戰,在當代的信仰背景下,這概念是可以理解的。艾瓦格略說:「當魔鬼看到我們認真地祈禱時,它會在我們腦海中注入種種意念,讓我們覺得這是很緊迫和需要專注的事情。」(註2) 這些思緒能有效地令祈禱者分心,阻礙並打斷他們祈禱。艾瓦格略深信這是場屬靈的戰爭,但人類並不孤單,因為上帝會差派天使來幫助敬虔的祈禱者,賜下洞察力,令他們領悟生命的真正意義。艾瓦格略說:「如果我們在真理中祈禱,我們會體悟到某種深邃的信心,天使將與我們同行,光照我們,令我們感知創造的目的和意義。」(註3)

艾瓦格略說魔鬼會在我們的思想中呈現。而十九世紀心理學家榮格(C. G. Jung)則稱這魔鬼為「陰影」,就是人類因為恐懼生存受到威脅,而隱藏在其潛意識中的負能量。這負能量塑造了我們的思想,影響我們的情緒,左右著我們的行動,這也就是說,因為「陰影」我們失去了「自由」。今天我們不會再談論如何與魔鬼作戰,但我們必須了解並認清自己的魔鬼,要認識真正的自己是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,就像手腳裹著布,臉上包著手巾從墓穴出來的拉撒路!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甚麼四世記的艾瓦格略稱這過程為一場爭戰。

人類天生有某些與生俱來的需求,確保我們能夠存活,如安全感、愛、受到尊重、感到愉悅等等,這些都是天賦正當的需要,使我們能在上帝所創造的物質空間中生存。然而這些需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,因種種客觀處境,不一定能獲得滿足,而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會成為我們的創傷或「陰影」,它們形成某種魔力,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我們對上帝的印象,我們的情感,行為和生活,這些「陰影」令我們無法「自由」地活出真實的自己,而且也會成為我們靈命成長的絆腳石。

在這些「陰影」,這些扭曲了的人生觀、價值觀的迷惑下,我們會往外尋求,依賴從世界而來的去滿足自己。我們忘記了「我」是誰,我們真正的需求究竟是甚麼!主耶穌說:「賊來,無非是為偷竊、殺害、毀滅;我來,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,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。」(註4) 基督的福音能校正我們觀念上的謬誤,而默禱則幫助我們勝過「陰影」,獲得活出真「自由」的能力。讓我們在下一期再來看看,「默觀」與「陰影」之互動與關係。

註1:路加福音 11:1-44
註2:Kim Nataraji, Food for the Journey: Weekly Teaching for the Meditation Group (WCCM, Medio Media, 2014), p. 103.
註3:Kim Nataraji, Food for the Journey: Weekly Teaching for the Meditation Group (WCCM, Medio Media, 2014), p. 103.
註4:約翰福音10:10

默觀與行動

上期我們略略談過路加福音中關於主耶穌、馬利亞和馬大的故事,(註1) 說明了「行動」與「存有」的互動與結合之重要性,也稍稍解釋了「行動」與「默觀」的關係。馬利亞與馬大分別象徵「默觀」和「行動」,這是我們「存有」的兩面,我們是馬大也是馬利亞,同時也是拉撒路。(註2) 而「默觀」則是將「行動」調較至與「存有」共融和諧之關鍵,彷彿像手腳裹著布,臉上包著手巾的拉撒路,從墓穴出來重獲自由一樣。

默觀祈禱是普世性的靈修操練和紀律,世上主流宗教和傳統智慧都有相關的教導,在不同的宗教和傳統中,默禱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和進行,它們同樣有效、同樣真實。大家所強調的,是實踐和經驗,而不是理論和知識。

默觀祈禱雖然看似隱密,但它卻是基督宗教的核心教導和操練。本篤修會的文之光神父(Fr. Laurence Freeman)、「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」(註3) 的總神師指出,(註4) 默觀祈禱在初代教會蓬勃發展,在埃及沙漠的隱修團體中扎根盛行,隱修者皆以耶穌的教導為榜樣,以基督為他們生活及靈修操練之核心基石。而對隱修傳統之父聖本篤(St. Benedict of Narsia)影響深遠的四世紀神學家若望格世安(John Cassian)和他的同伴Germanus,則將沙漠教父教母的教導收集並記錄在《會談錄》內。 (註5)時至上世紀中,本篤會的若望邁恩神父(Fr. John Main)從《會談錄》這古老的文獻中,將默觀祈禱、耶穌這重要的教導,發掘並呈獻給現代的信徒。耶穌基督這寶貴的屬靈遺產,不單只屬於沙漠的隱修者,也在歷世歷代的信徒中輾轉流傳,是無數基督宗教神秘主義者(Christian mystics)的靈修隱徑。默觀祈禱作為一種祈禱方法,於十六世紀的教會改革運動未開始之先,在十一世紀西方之羅馬拉丁天主教與東方之希臘正教會分裂之前,已被正式確立,因此,默觀祈禱源遠流長,是一種美麗的普世性祈禱方法。

所有祈禱方式、包括默觀祈禱均有果效,但默觀祈禱、特別是在今天的華人教會中,似被遺忘,甚至是被質疑。文之光神父解釋,默禱並不排斥其他類型的祈禱。像古老木造的車輪,其功用是將車推往指定的方向。車輪的輪幅就像不同的祈禱方法,輪的軸心可被喻為在聖徒心內祈禱之耶穌。軸心將輪幅連接,車輪在轉動,固定輪幅的軸心卻是靜止,它為車校正方向。同樣,無論我們用甚麼方法祈禱,是在我們心中的基督,為我們校正方向走向上帝。車輪要轉動就必須與地面接觸,離地的車輪只會空轉,車卻不向前。祈禱亦然,地面就是信徒的日常生活,真正的祈禱者必需每天劃出分別為聖的時空,讓意識回歸居於心內基督的聖靈,在衪內我們一起走向父上帝。

默觀祈禱便是我們移向車輪的軸心,我們「存有」之核心的操練。默禱時,我們的意識潛入靜寂,停留在核心,也是基督的居所,是衪推動我們一切「行動」,衪是我們力量的源頭,帶領我們回歸父上帝。這就是「默觀」與「行動」的關係了。

註1:路 10:38-42
註2:路 11:1-44
註3:WCCM, World Community for Christian Meditation
註4:Kim Nataraja, Food for the Journey: Weekly Teaching for the Meditation Group, (WCCM, Medio Media: 2014), page 14
註5:St. John Cassian, Conference, (St. Shenouda Monastery, Sydney, Australia, 2021), Chapter 9&10


© 2013 The Tao in the World Ltd    私隱聲明及免責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