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陳國權
喧囂中寧靜的力量
引言
在今日都市生活的喧囂中,信徒所面對的不僅是外在的噪音與忙亂,更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壓力與焦慮。然而,也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下,愈來愈多基督徒開始察覺到,自己真正渴望的,其實是一種來自上帝的、深層且持久的寧靜與平安。 為回應這份靈性渴求,「道在」於7月12日舉辦了一場主題為「在都市喧囂中尋找神聖的寧靜」的線上座談會,邀請了三位資深靈修導師分享他們的觀點與經驗:信義宗神學院靈修學助理教授許子韻博士、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主任劉文亮博士,以及基恩敬拜音樂事工靈性指導李銳民牧師。 |
內心的寧靜與安穩
論到「神聖的寧靜」,必須明白它遠不僅是外在環境的安靜無聲。事實上,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:即便身處極為寧靜的空間,內心卻依然煩躁不安、思緒紛亂。因此,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外在的無聲,而是內在心靈的清明與穩定。 所謂神聖寧靜,其真正的意義必須植根於內心深處的清明與平靜。而追求這種寧靜,就是在追求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平靜與清明。我們的三位講者一致認為:在都市的喧囂中,持續培養內在的寧靜,是靈性成長不可或缺的途徑。 |
寧靜是空間
神聖寧靜也並非等於無聲或無為,而是更像是一種為生命保留空間的智慧。倘若生活沒有這樣的空間,我們便容易陷入過度匆忙與擁擠而失去平衡,最終使人生變得沉重難行。但我們也不應誤以為這個空間就是虛無、空洞、或停滯不前。相反,它蘊含著豐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。正因如此,以空間為表徵的神聖寧靜,是積極肯定生命、提昇靈性的力量。倘若缺乏了它,生命將變得紛亂,甚至走向崩潰。 |
寧靜是內在力量
神聖寧靜的力量,可以理解為內心的力量;而這種力量的本質,就是清澈與純淨。劉文亮博士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:多年來,他每個週六都獨自前往一處偏遠的水塘,在那裡進行長時間的靜默反思。這樣的靜默操練持續了兩年之久。在這段靜默退修的日子裡,他原本躁動、混亂、模糊的心,逐漸沉澱下來,變得更加澄明安穩。到了退修的尾聲,他經歷了生命的突破,對自我與上帝有了全新的認識。這份認識並非來自邏輯思辨,而是源於長時間深沉的靜默。 四世紀敘利亞人聖以撒(St. Isaac of Syria)說:「若你熱愛真理,就愛寧靜吧。寧靜如陽光,照亮你內心的黑暗;它會引導你認識自己,也引領你認識上帝。」耶穌也說:「你裡面的光若黑暗了,那黑暗是何等大呢!」(太6:22)內心若失去寧靜與清明,我們將難以認識真實,靈性也會陷入虛妄與幻象。 神聖寧靜是一盞心靈的明燈,使我們能更真實地看見世界、理解生命、親近上帝。它絕非消極的逃避,而是積極地通往本體,打開宇宙與人生、以及來世的奧秘。 |
神聖寧靜的靈修操練
在都市的喧囂中,持守靈性生活中神聖寧靜絕對不是易事。三位講者深有同感,並一致強調:在喧囂忙碌中刻意創造出與上帝親近的寧靜時刻,對靈命的成長至關重要。他們更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,幫助信徒在忙碌中尋回神聖的寧靜: |
調整作息時間
在都市的喧囂與忙碌中,創造神聖寧靜的第一步,便是重新調整作息時間。為了追求內在的寧靜,劉博士實行「早睡早起」的生活節奏,刻意在清晨預留出一段安靜的時間,與上帝相遇。這段時光不僅為一天立下屬靈的基調,也成為他心靈更新的重要泉源。 |
設立固定的禱告時間與地點
|
與屬靈同伴同行
靈性操練本質上是一個個人化的旅程,但許博士指出,若能與志同道合的屬靈同伴或團體同行,將更有助於持續穩定地操練寧靜。當我們面對疲憊、分心或軟弱時,屬靈同伴能提供必要的扶持與鼓勵,使這條路不再孤單。這樣的同行關係,不僅讓寧靜操練變得可持續,更轉化為彼此激勵、一起成長的共修旅程。屬靈同伴與團體無疑是信徒堅持下去的重要動力。 |
額外建議:兩種生活中的靈修操練
除了上述建議,我也提出兩個實用操練方式,期盼引發更多信徒的共鳴與實踐。 |
一. 善用日常中零碎時間
每天我們都會遇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零碎時刻、比如等車、等人,等電梯,或是在上落班途中乘搭地鐵、巴士時間、做家務或會議開始前的空檔、醒來後或睡前的短暫時間。雖然這些零碎時間通常很短,但如果我們能加以善用,不僅能增加生活品質,還能讓我們的靈命更有深度。我發現在這些零碎的時間裡誦唸耶穌禱文,是一個極好的選擇。因為這不僅能能幫助我們迅速地回到內心的寧靜,還能幫助我們在忙碌中重新與上帝連結。 |
二. 實行數碼禁食
隨著手機和數碼設備成為生活必需品,資訊轟炸也成為信徒靈性生活中的主要干擾。面對這些挑戰,我建議,如果你本來就有禁食的習慣,不妨將這個習慣擴展到數碼領域,開始實行數碼禁食(digital fasting),就是減少屏幕使用時間,有意識地「斷線」,並遵循專家建議,實行「數碼安息日」。 數碼禁食並不是要反對或排斥科技,而是要學會如何控制並駕馭它。唯有設立界限並加以節制,我們才能避免陷入無休止的資訊攝取,並保持靈性的專注與警醒。數碼禁食作為一種屬靈操練,能幫助信徒在減少數碼噪音的同時,恢復內心所需的寧靜,從而為祈禱與反思創造更多的空間。 |
結語
耶穌曾說:「時候將到,現在就是了,那真正敬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,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。」(約4:23)這裡提到的心靈和誠實,正是指一種處於神聖寧靜與內在警醒的心境。 在上帝的加力與應許之中,我們即使身處喧囂忙碌的都市生活,仍能擁抱那從祂而來的屬天安息與內在的清明。正如主耶穌所應許: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,我就使你們得安息。」(太11:28) |
和平始於內心:靈修對世界和平的貢獻
引言
在全球政治與社會動盪的背景下,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已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。新當選的教宗良十四世(Pope Leo XIV)在其公開演說中,深刻表達了對全球和平的關切。他警告,一場全面性的戰爭將導致人類文明的毀滅,並懇切呼籲各國攜手致力於和平。他強調,唯有透過團結、對話與同情,我們才能實現這一崇高目標。教宗進一步指出,秉持和平與正義的價值觀,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,都能共同努力,創造一個充滿和諧與尊嚴的世界。 在這次演講中,教宗不僅向各國領袖發出和平的呼籲,更向每一位普通人傳遞了一項重要使命:和平始於內心,並延伸至世界。他認為,真正的和平無法僅依靠政治手段或國際協議來實現。雖然外交、法律、教育以及社會制度在緩解衝突中發揮重要作用,但若忽略了人心這一根本出發點,任何外在建設都將顯得脆弱不堪。教宗良十四世以「和平始於內心」為核心信息,呼應東西方基督教靈修傳統的教導,即任何外在環境的改變必須以人心的轉變為先。 |
人的問題是心的問題
教父提醒我們,切勿追逐那些無法真正滿足內心的事物。這份「明辨之心」正是內心寧靜與和平的保障。一旦失去了這份明辨智慧,矛盾與衝突便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。其實,人心原本具足一切,不需向外追求。耶穌曾明言:「天國就在你們心裡。」「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,一切都會給你們。」這裡的「求」並非向外追逐,而是回歸內心,在心中警醒等待,聆聽並重新發現隱藏於內的天國與圓滿。 然而,罪性扭曲了人心的天然本性與功能,使其不僅向外逐物,還充滿邪惡的思想與負面情緒,成為文明破壞力與罪惡行為的根源。因此,人類外在矛盾與衝突的根本源頭不在外界,而在於內心的暴力——如驕傲、貪婪、恐懼與自我中心。這些內在問題唯有透過靜修、祈禱與自我反省才能得到深層轉化。 真正的和平始於內心。任何追求和平的努力,若未從內心開始,只能流於表面。東西方基督教靈修傳統的重要貢獻,正是讓人認識到心是世界和平的決定性因素。沙漠教父馬卡域(St. Macarius of Egypt)曾說:「我們的敵人不在外面,而在我們內心的錯誤思想。」 因此,人類若要真正實現世界和平,不僅僅依賴國際條約或政治協商,更需要從個人的內心轉化開始。透過祈禱、靜修與德行的操練,淨化內心,讓自己成為神聖之愛的載體。 |
靈修操練三種方式:耶穌禱文、警醒與自我反省
在靈修操練中,以下三種方式對於建構內在與外在的和平,具有顯著的助益: 一、耶穌禱文 靈修的核心操練,如祈禱、默想、默觀與禁食,不僅是外在的宗教行為,更是一種深層的人性復原與轉化力量。例如,耶穌禱文「主耶穌基督,憐憫我」透過反覆誦念,能幫助個人抑制內心的妄念、私慾與偏情,使心靈淨化,回歸清明與和平。這禱文將人的注意力從外界的動盪拉回心靈深處,並引導靈魂遠離暴力,將敵意轉化為神聖的悲憫。 在《朝聖者之旅與朝聖者的再出發》的故事中,那位匿名的朝聖者描述了耶穌禱文如何帶給他內心的平安,並徹底改變了他看待世界及與萬物關係的方式。他寫道:「我開始注意到,當我用心禱告(耶穌禱文)時,我周圍的一切都變得令人愉悅和美好。樹木、草地、鳥兒、大地、空氣、光線,似乎都在對我說,它們的存在是為了人類,它們見證了上帝對人類的愛,一切都在向上帝祈禱並讚美祂。因此我明白了,禱告是內心真正的活動,是靈魂真正的狀態;在充滿愛的耶穌之名禱告中,人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與平安。」 二、警醒 警醒意味著「清醒」或「警覺」,是一種保持內心清明、不被誘惑侵蝕的重要美德。警醒要求個人時刻注意自己的思想、情感與行動,識別並消除有害的內在思想,如憤怒、驕傲與恐懼,從而防範破壞性言語與行動的根源。在充滿憤怒與衝突的世界中,這樣的內在操練格外珍貴。若領袖們能在危機時保持警醒,許多衝突或許能在爆發前得到緩解。 三、自我反省 沙漠教父聖馬卡域曾說:「走進去吧——那些希望獲得清明潔淨之心的人——進入你那個已被罪惡轄制的心裡,在那裡,就是毒蛇爬行和築巢的深處,好好地觀察一番……人的心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深淵,倘若你將那條蛇殺了,你便能在上主裡誇耀自己擁有一顆清明潔淨的心。」沙漠教父敦促我們每日省察自己,了解內心深處,驅逐一切邪惡、仇恨與偏見。透過自我反省,我們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行為動機與情緒起伏,揭示造成矛盾與衝突的心理模式,進而加以轉化與超越。定期反思能培養對自己與他人的誠實與仁慈。 |
靈修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
靈修不僅改變個人的內心世界,也深刻影響外在的行為與社會互動。如果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靈修,表現出善意、理解與尊重,便能減少衝突與矛盾,促進社會和諧。此外,靈修能增強同理心,改善人際關係,進而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促進世界和平。 |
結論:和平始於心
真正的世界和平,必須從每個人的內心開始。教宗良十四世的和平呼籲不僅針對政客與領袖,也針對每一位普通人。透過致力於個人的內心轉化,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家庭、社區乃至世界的「和平橋樑」。在這個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時代,讓我們從自身做起,透過靈修操練,培養內心的平靜與祥和,為實現世界長久和平貢獻力量。 |